领略陶瓷艺术 珍藏釉彩人生
——中国·江西陶瓷艺术品收藏与投资高峰论坛华美呈现
陶瓷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代陶瓷艺术是美学和生活的结合,是艺术和科学的产儿,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工艺融为一炉,是由创造性艺人与品鉴收藏家配合谱写的同一首歌。
2012年6月20日下午,赣江水气氤氲,舳舻往来繁复。这个下午,赣江岸红谷滩新区格兰云天国际大酒店里,将举行一场盛大的文化艺术盛宴,那就是“中国·江西陶瓷艺术品收藏与投资高峰论坛”。
江西景德镇是世界瓷都,南昌作为江西省的省会,自然也成为景德镇陶瓷艺术交流与商贸购销的一大重镇。这天,来到此次论坛峰会的,也都是南昌关注陶瓷艺术的文化界、艺术界和收藏界的朋友,格兰云天四楼大厅内,会场宏大,人声鼎沸,可谓人才济济,景象非凡。
此次峰会,主题是向南昌各界推介景德镇的学院派陶瓷艺术,上台坐席论坛的都是国内陶瓷艺术领域的大师泰斗和蜚声收藏界的收藏名家,他们将就“学院派”这一艺术风格品类、陶瓷艺术的文化地位、陶瓷艺术和收藏等议题展开讨论。论坛中每一位大师名家的发言虽各具风格,但对陶瓷艺术的热爱与恪信都是一样的。
周国桢:何为学院派陶瓷艺术?
男,别名周邦林。原籍湖南省安仁县,1931年7月出生于湖南安仁牌楼乡。幼年家贫,酷爱艺术,初中时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后进长沙华中高艺,1950年转入苏州美专,20岁考取中央美院雕塑系,曾2次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美展,初露艺术才华。
1954年,周国桢放弃毕业留校机会,自愿来到景德镇,率步打破传统观念,创作了《弹弓手》(获省青年美展一等奖)、《红绸舞》、《迎春》等充满浓郁现实生活情趣的陶艺作品,博得人们喜爱,给千年瓷都陶艺创造注入了新鲜活力。1959年被景德镇市人民政府首批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现为中国美协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江西省美协副主席、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景德镇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香港无线电视台等相继拍摄专题片介绍他的艺术,四川美术出版社、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江西图片社为他出版了专辑,英、美等5家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将他列为"世界名人"。至今有38件作品被香港艺术馆、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等馆藏机构收藏。
在近40年"土"与"火"的探索熔炼中,他一直在延续着自己的"梦"。从创造高温色釉的"动物世界"到寻求民间艺术与文人艺术的契合,从霍去病墓石刻前的沉思到作品产生东方远古艺术"物我同化"的境界,"动物世界"的高温色釉装饰、耐火土大写意、泥条盘筑古法新用等形式,是其艺术创造的三大印迹;先期的概括、夸张、幽默,有雅拙之美;后期的古朴、沉雄、大巧,有古拙之力。他开创了一个时代,引导了中国现代陶艺的新潮流。
在论坛峰会上,周国桢主要就学院派陶瓷艺术进行论述。周教授说,学院派艺术,是一种艺术流派,是一种创作风格,也一种对艺人的培养方式、更是一种艺术本身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姿态。学院派,顾明思义就是 一件艺术品,是在学院中创作的,区别于民间家庭作坊式打造;一个艺术从业者,在学院中培养学习传承的,区别于师徒一对一传帮带的教学模式;在学院中吸收百家独创新品,而不是十几代吃一门手艺几百年下来做一样的活;在学院中积淀人文素养、充实精神涵养、成为真正的艺术家献身艺术丰富人生,不是摆一个地摊经营一个铺子、只图养家糊口不管世道人心。
在说到为什么又要叫学院派,学院派概念是怎么来的,周教授更有深入挖掘,学院派本身是西方近代美术的概念,西方中世纪的美术和科学、哲学、文学一样,都是宗教神学院的婢女,作品都是枯燥、呆板、千篇一律的宗教肖像画、题材画,美术远远没有作为一门艺术的独立性;而后来的宫廷画派,也就是法国的巴洛克、洛可可,虽然相比基督神学美术情况好些,但是又是为世俗王权歌功颂德,或只是吐墙抹粉,轻佻浮艳,只是看着漂亮舒适,但艺术魅力不是很大。后来,艺术本身的发展,就出现一批立志于服务于美术本身的人才,他们自身组建出美术学院,汇聚当时美术界的有识之士,他们这个流派、作品、风格乃至艺术家的人格风范,都被统称为学院派艺术,后来进入19世纪,完全近代化之后,学院派当然也有分化,分化为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那是美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美术壮大丰富的表现。但是美术本身的独立性,还是有赖于学院派的开创之功。后来学院派概念被引用泛化到其他人文社科领域,成了所谓经典理论家的代名词,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而在中国的语境中,中国古代当然也有宗教美术,比如佛像,但是没有西方那么霸道泛滥,国家宫廷对艺术发展的作用总体上是积极的有力的,艺术家们自由创作空间最大的局限民间草根广泛,独立画家稀少。雕梁画栋的工匠大有人在,但都是为贵人园林的镶嵌物,或者街头巷尾的卖画艺人;专事艺术创作献身艺术精灵并不受世俗生活的重视,多是一些文人的自我消遣,文人和艺人联系紧密,好的是艺人的文化素养都不错,不好的多重角色是限制了艺术本身的独立发展。
我们现在倡导的学院派艺术,就是打破了传统民间艺人、家庭作坊的创作模式和教学模式,就是要让创作者完完全全投入到艺术的世界中,独立而自由的创作着,心无旁骛,够专业才够优秀。同样,作为学院出来的艺术生,气质上就是与非学院不同,在学院的学生,既有系统的学习陶瓷艺术史、陶瓷化学、现代陶瓷工业技术、陶瓷艺术鉴赏等课程,也有普遍的涉猎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社科知识。我们要求学院派学生既泛博又精专,一门高端的艺术,必须对人类文化生活进行广泛的考察;也唯有对人类的精神世界有着深刻丰富的体会,才能有最一流的作品。这就是学院派陶瓷艺术的全部内涵。
周教授的发言主要是梳理了学院派这个概念的由来和意义,作为一个老艺术家,周教授发言平正随和,话语娓娓道来,处处都显示出一代大师的和蔼之气。而对学院派陶瓷艺术对于民族文化和社会的重要性问题,就得又下一位李菊生教授来展开了。
李菊生:陶瓷艺术是中华文化最美的结晶!
李菊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44年9月出生于江西鄱阳,现任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陶瓷美术高级人才系列职称与荣誉评定委员会委员,景德镇陶瓷美术馆顾问,昌南书画院名誉画师艺术顾问,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在景德镇陶瓷文化与艺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作出过重要贡献,曾任职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主席,景德镇书画院院长。
李菊生侧重于突破现有的工艺美术价值观念,挖掘现代文化的深层构建,倾心于对社会、人生、历史和自然的体验,用以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寄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个性,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画风画技。李菊生的陶瓷美术作品,构图气势恢宏,用笔潇洒豪放,汲取东方文化精髓,借鉴西方传统和现代美术技法,其风格力求古朴而新颖,雄劲而壮美,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
李菊生被业界所认知,除了他创作的典型风格外,更重要的是他在陶瓷界首创的“高温颜色釉装饰工艺”,在艺术陶瓷的发展历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李菊生就投入到了对高温颜色釉新技术的研发创作应用中。二十年来,从未停止过创新的步伐。由于失败率极高,为了攻克这个难题,使五彩斑斓的高温颜色釉装饰的艺术作品展现给大众,他不惜将不完美的试制作品砸碎,变为一堆堆五颜六色的瓦砾。这种技术大大地丰富了陶瓷艺术的装饰语汇和表现手段,使艺术陶瓷的装饰效果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李菊生教授谈到的内容主要是陶瓷艺术在整个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意义问题。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学术上百家争鸣,各逞其说;艺术上品类繁多,风情万种,陶瓷艺术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按传统的说法,陶瓷是属于一种工艺品,手工艺术品,即通过手工将原料或半成品加工而成的产品,工艺品的来源都是真实生活中的物件,而却是脱胎于生活独立出其实用性而凸显出艺术价值的装饰艺术品,把陶瓷划归为工艺品也适合西方美术划分原则。但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工艺品大多是有个胚胎原件,然后进入生产车间,可以大量复制,而艺术价值并不减损。但真正的陶瓷艺术,从胚胎制作,手工描绘,进窑烧制,所有环节必须是创作者亲自的创作,整个过程中都融汇了创作者的艺术心灵,做出来都是独一无二的。与其他小工艺品不一样,陶瓷艺术品因其高度的艺术投入,而极具收藏价值的。另外,陶瓷艺术又是一门综合艺术,像电影一样,她是多种艺术门类的综合,至少融合了美术、书法、雕塑、园林建筑等等,陶瓷艺术的发展本身是需要别的基础艺术的发展这一前提,陶瓷艺术的繁荣也就是整个文化艺术繁荣的一大征兆。
李教授从陶瓷艺术的本身又转入到对陶瓷艺术的历史与现实中的处境,李教授提到过去文革时代下的陶瓷艺术。同所有传统艺术一样,陶瓷艺术在文革中是备受摧残的,一开始大规模公有化,在艺术领域里就表现为作品不署作者名,因为作品不属于作者本人,编个号就属于国家了,继而创作者的自由独立性大大受拘束,只能画规定的革命红色题材,这就跟天主教神学一样了。流光溢彩的文物宝器被砸烂砸碎不说,新创作烧制的上等瓶盘全都作为四旧也被碾碎铺路了。改革开放,百废俱兴,陶瓷艺术才重获自由,真正步入正轨,这三十多年来许多老艺人,都恢复了艺术生命,我们获得的技术突破,创作的大部分精华,都是改革后的成就了。
李教授还指出过去世俗对陶瓷艺术认识上的偏颇,以为漂亮的瓶瓶罐罐而已,陶瓷艺术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昌明,老百姓文化艺术素养的提高,陶瓷艺术的收藏时代也来临了乱世卖黄金,盛世买古董,所以当下确实是陶瓷艺术收藏的理想时代。当然陶瓷艺术收藏和商业运作,李教授就坦言自己是个外行了。
李教授的发言,旁征博引,内容丰富,语调铿锵有力,足可谓为陶瓷艺术鼓呼之最强音!从李教授从思想的丰富论述到艺术信仰上的虔诚坚定,都让听众们看到了对陶瓷艺术的光明未来,对陶瓷收藏的巨大价值。
论坛最后请出的嘉宾,是著名陶瓷鉴赏家、收藏家、近代文人陶瓷研究大家,《珠山八友》《谦益堂藏瓷》作者及主编熊中荣先生。熊中荣先生出身陶瓷世家,几代人都以收藏品鉴陶瓷为业,也备受文革冲击但依然在改革之后坚持祖业,在熊中发、熊中富、熊中荣这一代研究更为深入,成果更为丰硕,兄弟三人继承祖业而蜚声瓷坛,为国内陶瓷收藏领域所稀见的风景。今天来到论坛的熊中荣先生,为大家讲解了一些陶瓷收藏方面的知识,简要地指出了收藏陶瓷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原则,现场也有携带一些需要鉴赏的艺术品,熊中荣先生也为听众现身品鉴,诸多细节的介绍,可操作的意见,让论坛观众们都听得入神,深深服膺。
“昌水流千古,珠山多英才。丹青妙笔绘雅瓷,绛釉显华彩。古窑灰未寂,学院新一派,承前启后竞相出,同抒中国怀。”,一个下午短暂的时光,已然让在场观众都领略了中国陶瓷艺术独有的风采,中国·江西陶瓷艺术品收藏与投资高峰论坛在最后的掌声中华美落幕。
稿件来源:汪绍凯
照片来源:汪绍凯
稿件编辑:汪绍凯